跨界财经网
您当前的位置:跨界财经网资讯正文

“淘宝特价版”对标拼多多?或是阿里腾讯补齐短板的进一步发力

资讯2018-09-13 19:34:35  阅读:306721+ ·

  淘宝近几年一直在“去爆款化”,而拼多多则从一开始就死磕“爆款”。

  就在电商平台都提倡“消费升级”“服务升级”,追逐新中产阶级喜好发力品质精选和海淘的时候,拼多多用“草根”商品实现了逆袭。基于微信10亿流量基础上的拉新和裂变,实现了这个社交电商的野蛮生长。

  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,截至2017年12月,拼多多的用户规模超过唯品会,仅次于手机淘宝和京东位居第三。从用户的活跃率来看,拼多多已经超过了京东和唯品会,成为了仅次于手机淘宝的电商平台。

  这让很多平台感到了焦虑和威胁,淘宝近日低调上架的“淘宝特价版”app,或许就是其焦虑的“产物”。

  “复刻版”拼多多?

  淘宝特价版app的上线引起了众多讨论和猜测,因为不论从UI风格、商品种类、价格区间、还是促销手法,淘宝特价版都更像是“复刻版”的拼多多。

微信截图_20180320141504

  左:拼多多 右:淘宝特价版

  二者还是有差异的,拼多多的获客主要依靠拼团砍价社交裂变,而淘宝特价版的社交基因稍弱一些,其app store产品页面对自己的定位是“一款赚红包的购物神器”,目前的噱头主要是通过拉新奖励(最高10元)和推荐用户购物成交来赚取红包返现,但每月提现次数和提现金额会根据其用户等级有不同的限制,目前赚红包用户全国收入排行榜第一名收入为153.67元。

  专门开辟了一个端口主打“爆款”,阿里开始提“消费分级”了,专注于品质和服务显然不够下沉,而小镇市场和中老年群体数量庞大,逐步在成为贡献流量的主力军,互联网企业要收割流量显然不能忽视这一类群体,这一点在快手的发展中也能找到相似之处。

  支付效率和交易简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升

  不同于拼多多有腾讯做背靠迅速发展,阿里和腾讯的竞争曾一度激烈到互相屏蔽的程度。即使微信是淘宝导流的重要渠道之一,但相对于拼多多来说,淘宝特价版如果依靠微信平台为渠道来获客难度显然更大一些,首先是没有方便快捷的小程序嵌入,目前用户的赚红包步骤为“复制app页邀请码信息——粘贴给好友——好友点击链接跳转商店进行下载——进行新用户注册——填写好友(分享人)的邀请码——分享人获取红包(最高为10元,但并非都为10元)”,步骤多意味着影响完成率,受网速、页面加载、用户电子产品使用熟练度等因素的影响,任何一个环节有卡顿或疑问,用户可能都会放弃下载或使用,而微信是否会进一步阻击淘宝的分享链接,目前也是未知数。

  而依靠淘宝和天猫等平台本身的流量池来引流实际上也不容易。拼多多先入为主,已经吸引了大部分追求低价和倾向于熟人推荐的用户群体,而目前淘宝也依旧有低价产品上架,所以特价版的尴尬之处在于既有来自外部平台的低价竞争,又与同系产品存在重合并没有完全差异化。除此之外,红包补贴力度和拉新成正比,而爆款商品初期的售卖基本属于不盈利或先补后赚,再加上红包补贴,资金的投入是巨大的。更重要的一点是,相比于支付宝来说,微信支付对于很多中老年群体和乡镇用户更便捷和易操作,支付效率和简化程度也是网购成交的重要因素,这一点上淘宝特价版并不占优势。

  阿里的社交尝试依旧在继续

  拼多多的定位是“拼单类社交电商领导者”,而社交则是阿里一直想做但始终未达到其预期成果的一个领域,从支付宝的几次社交圈尝试可以窥探一二。

  社交产品占据了用户大量的时间,其中有巨大的流量可以挖掘。阿里不是没有社交基因,只不过没有与其体量相匹配的社交产品,这对于和腾讯的竞争来说,在社交方面的防御力显然是不够的,而随着微信微商、小程序电商以及拼多多的的迅速发展,阿里也必须在社交上继续发力。

  因此有人分析其上线是为了对标拼多多或许不够全面,不仅仅是为了应战同类低价电商平台,淘宝特价版也具有社交裂变的基因,且能够打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,而不仅仅是商家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链,这是阿里在做社交中缺乏的,淘宝特价版或许是一个突破点。

  基于微信生态的电商发展离不开腾讯“保护”

  阿里想做社交,腾讯想做电商,每个巨头都有自己的求而不得,因此突破点就很重要,拼多多的迅速成长跟腾讯的“保护”分不开。从早期的拍拍到易迅再到收购京东股份,腾讯在这一点上和阿里一样执着,而基于微信生态的社交电商或许是一个突破口。

  社交电商的风口到了,腾讯的优势不言而喻,更何况微信小程序的力量才刚刚显露,拼多多是其第一批受益者,那未来就还会有大量的社交电商入局。在这一点上阿里就比较被动,而腾讯也会趁此机会在电商领域进一步植入自己的力量。

  淘宝特价版的上线既是消费分级战略的一步,也是阿里深化人与人之间社交链接的一步,从社交到电商,阿里和腾讯都在极力补齐自己的短板。

  最后,再把目光范围扩大一点,面对后来者的赶超,同为电商巨头的京东和网易在这之后会有什么动作么?还是要拭目以待。